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浅谈基层隐形“四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对策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很大的转变,带动了社风民风的明显好转,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好评。但当前基层出现了不少“四风”问题新变异,穿上了隐形衣,给监督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亟待研究解决。
一、 隐形“四风”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公款吃喝方面。一是“目标转移”:将公款招待由大宾馆转移到单位食堂、农家乐、私人家庭或城镇结合部一些比较隐蔽的场所; 二是“转移支付”:利用一些项目建设申报和资金支持的便利,将一些公款吃喝、送礼、旅游等违规的资金支出交由一些私营企业、个人或者下级单位支付,我消费你买单,导致检查无从查起;三是“化整为零”:将大额消费采用拆分开具发票的方式,降低消费金额;四是“化零为整”:就是将平时的小额消费集中报账,不是一事一结,而是阶段性结账,既使检查人员无法核查事实,又可以“浑水摸鱼”,虚列支出;五是延期结账:先消费待事后没有风声或隔年隔阶段再结账。
(二)车辆使用方面。 一是“私车公用”:以私车办公事为借口,为私车补助油料费、过路费或者是采用加油卡方式,一次大额充值发票报账,具体加油次数、车辆、行程等无法检查明细;或者是逃避检查,开着私车去公款外出旅游等;二是车辆空挂或占用下属单位车辆:从2016年起行政单位公车改革,所有公务用车进入公车平台管理,但事业单位和一些单位的直属企业车辆不在参改范围,有少数单位就钻空子,或将车辆挂在下属事业单位或公司 ,或直接占用下属单位车辆。
(三)公款旅游方面。借用“学习”、“考察”、“培训”、“调研”、“工会活动”等这些看上去具有积极进取意义的活动,“两张皮两步走”,做两份活动方案,一份为了报账方便,完全按照公务形式走,内容无外乎各种学习、交流和参观,但实际却按另外一份“旅游”行程单走,内容自然是游山玩水了;或者是“搭顺风车”,在做好学习考察的同时,也顺带安排其他“项目”,“学习游玩两不误”。
(四)违规报销方面。一是“调换核算科目”:将超出预算的招待费在会议费、差旅费、其他公务消费或者工会活动经费中支出,规避检查。二是“移花接木”:将购买烟、酒类及高档消费品、礼品等违规消费的发票换成办公用品、矿泉水等公用物品发票充抵,将违规支出从账目上合理化。
(五)违规发放津补贴方面。主要是巧立名目发福利:有的单位以“加班补助”、“误餐补助”等方式,在节假日前后突击普发补助,无论是否真加班、真误餐,干部职工一律享有。有的单位以各种名目繁多的目标考核、评比表彰为幌子,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滥发补助,同时,被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又以此为借口,滥发奖金和补助。
(六)违规收受礼金方面。一是在节假日提前和缩后收送礼,“神不知、鬼不觉”,让人不易察觉;二是在操办婚丧喜庆时,不按规定报备,或提早超前分批次“间歇式”宴请宾朋,不张扬不招摇,在觥筹交错中顺利完成了“份子钱”的平稳转移;或现场不设礼桌和礼单,也不招待吃饭,但暗地里通过其他渠道收受礼金。三是背靠大树吃空晌,利用特殊的关系,在企业或机关单位挂职拿薪,光拿钱不办事;或利用特殊关系承接工程项目,最后达成权钱交易、互惠互利。
(七)调研检查考核方面 。工作考核不注重实绩实效,基本都是以文件资料、会议记录为主,甚至仅凭印象打分,以个人好恶为评判依据;另外有的检查调研没有实际内容,不注重实效,下基层走马观花、出工不出力。而基层单位为了迎接年终考核检查和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便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撰写汇报材料、总结、调研报告、发言稿时也“凑字数”、“编数据”应付了事,并四处“打理”关系,尽量做得“像模像样”,到最后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补拍了大量照片,形成资料一大摞,资料过关了,关系好了,考核结果也优秀了,但考核结果无法体现实际的成效。
二、隐形“四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的力度不可为不大,因违反八项规定被通报查处的党员干部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还有些党员干部还敢不顾党纪国法,千方百计变相的顶风违纪,分析下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
(一)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作怪。受官本位思想和以往的习惯观念影响,有少数党员干部总认为自古当官就是要享受优越的待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或者是还报着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觉得还和原来一样吃点喝点不算什么,节假日不发点什么就不正常。还有一些人始终抱有侥幸心理,错误的认为四风问题只要遮掩得好,别人也不会发现,对中央抓作风建设决心的认识不够,总想钻作风建设的空子。
(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就像医生治病一样,随着各类先进的抗生素的应用,细菌和病毒也在通过不断的变异来对抗和适应。而随着反腐败的方式变化,腐败的形式也在变化,给不正之风搞伪装,打掩护,其本质也是不正之风的一种变相反弹。
(三)监督不力,无法面面俱到。由于需要监督的对象群体极为庞大,仅仅靠纪检监察机关明察暗访发现问题有时处理起来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在不正之风以更为隐蔽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监管的工作难度更大。
(四)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前出台的制度很多,但刚性约束较少,可操作性较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公款招待的具体标准不清,目前只仅限于不准上高档烟酒,不准奢侈浪费,超标准接待,其标准同样很难界定。
(五)简政放权还不到位,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行政许可、资金扶持、项目申报等工作机制和程序还不够完善,在以发展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下,经济指标考核是第一位的,争资金跑项目也就成为必然,随之出现的请客送礼拉关系现象屡见不鲜,大多数地方对争资金跑项目中出现的各种支出都视为必要的正常公务开支予以默许。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不科学,没有结合各地实际,人为因素大,要么仅仅看材料,要么凭关系,导致最后的检查考核结果没有真正体现各地工作成效。
三、整治隐形“四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教育常敲“廉洁钟”
一是用好各种特色教育平台、廉政教育基地,就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廉政法规等继续开展多角度、大力度、深层次的宣传教育。二是坚持抓早抓小,实践运用好“第一种形态”,抓住干部调整、节庆活动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针对性提醒教育,对重点党员干部早打招呼、提前防范;注意从信访举报、纠风治理、经济责任审计、巡视和干部考察考核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三是树立正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教育党员干部时刻守住底线。
(二)健全制度扎紧“紧箍咒”
当前一些制度不健全、不具体,存在漏洞,监管执行难是导致隐形“四风”问题不断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党内民主制度、监督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铲除“四风”问题存在的土壤和条件。一要建立健全权力约束和公开规范运行机制。从小处着手,认真对工程建设、行政审批、三资管理、资金转移支付、项目立项等关键领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进一步规范完善相关规则程序,建立权力清单,提高议事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防止权力任性。二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既考核显绩,更考核潜绩,做到不以GDP论英雄,凡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弄虚作假等四风问题,坚决予以查处。三是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要划“红线”、标“雷区”、设“高压线”,确保党员领导干部远离各种病毒的侵袭,让披着“隐身衣”的“四风”没有出头之日。
(三)拓展监督广开“探照灯”
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众所周知,一些隐形四风问题更是难以及时发现或反馈到纪检机关。为此必须拓宽监督渠道,对“四风”问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监督检查,广开监督的“探照灯”,让“隐身歪风”无处藏身。一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网络监督作用,如(被撤职的微笑“表叔”,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因佩戴名牌手表、眼镜被网友人肉曝光),进一步拓宽监督举报渠道,鼓励、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举报各种“隐形四风”问题,让“四风”问题及时曝光,让违规党员干部无处可藏。 二是加大执纪查处和点名曝光力度,注重采用暗访方式整治“四风”,将作风建设检查常态化,盯住盯死具体问题。三是要积极开展三公经费及差旅费、培训费、工会活动经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专项巡察审计,认真分辨基础账务真伪,紧盯“线头”深挖根源,及时发现“隐形四风”问题。
(四)从严执纪绷紧“纪律弦”
“四风”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从严治党必须祛除的毒素。“四风”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政策执行上失之于宽、松、软,因此对披着“隐身衣”的“四风”问题,就要敢于动真碰硬,更要勇敢地拿起解决问题的“手术刀”, 把“隐形四风”等诟病祛除。一要坚持“零容忍”,从小从细持之以恒去抓,从公款吃喝、乱发津补贴、违规报账等小错、小节,露头就打、现形就查、及时回应。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严肃查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使违纪行为兑现相应的违纪成本,使党员干部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从而使其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二要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违纪责任,又追究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责任追究倒逼落实“两个责任”,从而形成整治“四风”问题的强大合力。(绿汁镇纪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