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古典诗词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对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古人们用简洁语言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各种情感,这是当今我们白话文永远无法与之媲美的。
诗词本身是一种语言艺术,含蓄精练,字字精雕细琢,富有节奏感,是为天然美。古诗词中大量的名言佳句,似玉液琼浆,令人陶醉其间,回味无穷。因此,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深刻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将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诗词用最少的、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意蕴。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说的都是炼字。所谓“炼字”,即锤炼语言,从丰富的词汇中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贴、最精确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全诗可以为之增色,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另外,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声交错组合,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美,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诗人还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极富内涵美。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中,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景物中,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浓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时诗人又是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能引人遐思,让人寻索不已,玩味不止,获得极浓极烈的内涵美的享受。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动古诗词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意境中,体会诗词之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