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教学设计
本节课双向细目表
学习内容 | 学习水平 | |
2.3二氧化碳 | 2.3.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 B |
3.2 酸 | 3.2.3 盐酸的化学性质 | B |
3.3 碱 | 3.3.3 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 B |
3.4 盐 | 3.4.3 常见盐的化学性质 | B |
11.5 物质的检验 | 11.5.3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 B |
11.5.5 碳酸盐的检验 | B |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在实验中应用到压强差的原理;学会利用指示剂来证明反应前后酸碱性改变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几个课本上常见的无现象反应的证明,构建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 教学重点:利用已知识,解决通过滴加试剂证明产生生成物时遇到的“干扰”问题。
提炼证明无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方法。
三、 教学难点:利用压强差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的现象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 | 回顾几个常见的化学反应,书写方程式并描述现象 | 学生回忆书写并回答 | |
过渡 | 我们看到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没有。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化学反应发生呢? | 思考 | 引入课题——无现象反应的证明 |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1 | 回顾: 如何证明CO2与H2O的反应? | 用石蕊,观察颜色的变化证明 | 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
归纳: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证明生成物存在 | |||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2 | 如何证明NaOH与CO2反应 | 气球涨大的原因是由于压强差(反应物消失引起的 | 回顾旧知,提炼方法 |
归纳: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 |||
方法提炼总结 | 以上实验共同点都是通过什么角度证明无现象的反应发生的? | 思考、讨论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总结的能力 |
方法1:通过证明反应物的消失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 |||
旧知识回忆 无现象反应证明实例3 | 借助滴加_____试剂也能证明NaOH与CO2反应 | 讨论: 盐酸、氯化钙等 分析原因 | 引导学生提炼新的证明方法 |
方法提炼总结 | 方法2: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证明反应的发生 | ||
设疑 | NaOH与HCl反应能否用AgNO3证明反应发生?为什么? | 讨论
| 学生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注意事项:滴加试剂证明生成物时,若反应物对检验生成物有干扰,则滴加试剂不可行 | |||
总结与提升 |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具体方法:1、通过反应前后,酸碱性的改变来判断,(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使反应显现) 2、通过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改变来显形 (通常需要一个显示压强现象的装置,如小气球、软塑料瓶等) 3、通过滴加试剂,产生现象(现象差异) | 师生归纳 总结提升 | |
课堂检测 | 课堂练习1、2、3 | 练习反馈 | 实践应用 |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证明无现象反应发生的一般思路:
方法一: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证明反应物的减少来判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