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3篇《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篇二:《咬文嚼字》优秀教案《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第④ ……此处隐藏34709个字……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明确: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②王若虚改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
篇二十三: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王安石有一首诗,《泊船瓜洲》,其中有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改过好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有什么好处?它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好像一枝画笔,涂出了无限生机。
2、贾岛诗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提问:这两个人在干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咬文嚼字》。作者使用它做题目,是有一番用意的,其中用意那就得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推敲
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