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能给我这次向同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下面我就把在思品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向各位汇报一下,望大家不吝斧正。
第一:对学生进行总体规划,分段指导,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在我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指导下,我校校领导与老师共同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与发展理念:为学生“三年打基础,六年做准备,使其一生有作为”。
初一我们着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真正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喜欢这位教师,自然而然就对这位教师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授其业”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教师也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教师通过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思品课老师们更是精诚合作打好团体战。思品课教师每周都要集体备课,共同商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导演并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通过校“模拟法庭”、“焦点访谈”、“辩论会”、“演讲比赛”、“说三道四”、饰演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理解生活与社会,从而对思想品德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入道”,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初二重点抓能力培养。通过初一一年左右的兴趣培养,到了初二开始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马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的学习,但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不时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它只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自主学习建立在扎实学科基础之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后天习得,通过课上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落实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学案导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分析、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实深入落实当堂达标,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不是应付,流于形式而是让这种方法讲究实效性与常态化。其实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关键就在于落实!即完成学习的根本目——学以致用。学习的实质在于促进知识的转化、迁移和运用。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初三升学做好了殷实的铺垫。
初三,前半程在进一步抓能力提升,基础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后半程重点强化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时时把控中考动向,号准中考脉搏。为此学校给每位老师都精选了几十套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让老师亲自做一遍,然后对试卷进行分析并且落实到书面上。使老师们由原来的单纯理论的指导变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通过做大量中考题,能够去粗精,变中考的被动牵制为主动出击,紧扣中考的脉络。这样经过老师自己对大量中考题的的消化吸收后,再去精选资料,整合试题,使得学生训练的每一套试题都是高水平的“中考真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应试水平与能力也水道渠成。同时,初三还狠抓了讲评课的落实,全体毕业班老师互听互评讲评课,取长补短,水平有了整体质的飞跃,有时一堂精彩的讲评课,老师与学生几乎能把初中三年来的重点知识集中复习一遍,学生们基本都能形成对知识的前挂后连,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授人一鱼,不不如授人一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从初一入学一开始,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师生通过合作、探究、训练,逐渐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选择题,我们总结了“排除法”、“比较法”、“筛选法”;对于出题者意图的把握,我们掌握了熟练记忆带关键词的重点语句(如:带有“最……,基本……,关键……,基础……,中心是……);排除“绝对表达”法(如带有:一定……,必须……,完全……,只要……就……[当然客观规律除外]);预防陷井法,如“偷梁换柱”(把一句背的很熟练的语句内的中心词换掉);“答非所问”(设置的问题与选项没有关联);“迷魂阵”(所给的选项表述完全正确,但只有一个最切合题意,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去伪存真)等多种答题规律与技巧。
在做材料题时,我们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五子诀”,“读—看—找—联—答”。“读”是读材料,“看”是看针对材料提出的相应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回顾材料,把握本质,“找”是找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有用信息,“联”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答”是经过理解、分析、整合等一系列思考打好腹稿后,作出精准的答案。同时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还总结了很多材料题答案要点中带有共性的要点进行了归纳如:xxxx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
当然,除了方法之外思想品德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我常和学生说:“思品你背过了不一定得高分取得好的成绩,但背不过就一定考不了高分”。在以前的阅卷中时常看到有些学生把试卷上的题目都答得满满的,尤其是材料题猛的一看满眼答案,再仔细一看全是胡编;还有的答案是张冠李戴,课本上的识记知识点也背过了但根本就不理解,所以导致考试时把储备的这些知识随便乱放,有的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再者就是有些同学教材的识记知识没有记住,答题时虽然没有胡编但全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没有用相关思品术语做答。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本身没有记住教材中必须识记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源自学生对教材的不了理解囫囵吞枣。所以在思品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结合生活与社会对教材知识充分的理解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强化记忆,接下来再通过相关的对应训练完成对知识的运用即用所学教材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从而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再者,充分把握时政热点。对于时政教育,毕业班再像初一初二那样不行了(临近考试时找些时事资料给学生背背,以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对重大时事政策问题毫无所知,更谈不上联系教材分析时事政策了),初三思想品德课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往往依托时事材料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问题为中心,突出当前的社会热点。而由时政热点引 ……此处隐藏12042个字……步的良好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思品课老师们更是精诚合作打好团体战。思品课教师每周都要集体备课,共同商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导演并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通过校“模拟法庭”、“焦点访谈”、“辩论会”、“演讲比赛”、“说三道四”、饰演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理解生活与社会,从而对思想品德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入道”,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初二重点抓能力培养。通过初一一年左右的兴趣培养,到了初二开始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马塔戈说过:“头脑(请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的学习,但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不时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它只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自主学习建立在扎实学科基础之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的后天习得,通过课上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落实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学案导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分析、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实深入落实当堂达标,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不是应付,流于形式而是让这种方法讲究实效性与常态化。其实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关键就在于落实!即完成学习的根本目——学以致用。学习的实质在于促进知识的转化、迁移和运用。掌握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说白了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初三升学做好了殷实的铺垫。
初三,前半程在进一步抓能力提升,基础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后半程重点强化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时时把控中考动向,号准中考脉搏。为此学校给每位老师都精选了几十套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让老师亲自做一遍,然后对试卷进行分析并且落实到书面上。使老师们由原来的单纯理论的指导变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通过做大量中考题,能够去粗精,变中考的被动牵制为主动出击,紧扣中考的脉络。这样经过老师自己对大量中考题的的消化吸收后,再去精选资料,整合试题,使得学生训练的每一套试题都是高水平的“中考真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应试水平与能力也水道渠成。同时,初三还狠抓了讲评课的落实,全体毕业班老师互听互评讲评课,取长补短,水平有了整体质的飞跃,有时一堂精彩的讲评课,老师与学生几乎能把初中三年来的重点知识集中复习一遍,学生们基本都能形成对知识的前挂后连,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授人一鱼,不不如授人一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从初一入学一开始,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师生通过合作、探究、训练,逐渐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选择题,我们总结了“排除法”、“比较法”、“筛选法”;对于出题者意图的把握,我们掌握了熟练记忆带关键词的重点语句(如:带有“最……,基本……,关键……,基础……,中心是……);排除“绝对表达”法(如带有:一定……,必须……,完全……,只要……就……[当然客观规律除外]);预防陷井法,如“偷梁换柱”(把一句背的很熟练的语句内的中心词换掉);“答非所问”(设置的问题与选项没有关联);“迷魂阵”(所给的选项表述完全正确,但只有一个最切合题意,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去伪存真)等多种答题规律与技巧。
在做材料题时,我们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五子诀”,“读—看—找—联—答”。“读”是读材料,“看”是看针对材料提出的相应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回顾材料,把握本质,“找”是找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有用信息,“联”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答”是经过理解、分析、整合等一系列思考打好腹稿后,作出精准的答案。同时通过实践训练,学生还总结了很多材料题答案要点中带有共性的要点进行了归纳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
当然,除了方法之外思想品德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我常和学生说:“思品你背过了不一定得高分取得好的成绩,但背不过就一定考不了高分”。在以前的阅卷中时常看到有些学生把试卷上的题目都答得满满的,尤其是材料题猛的一看满眼答案,再仔细一看全是胡编;还有的答案是张冠李戴,课本上的识记知识点也背过了但根本就不理解,所以导致考试时把储备的这些知识随便乱放,有的甚至“驴唇不对马嘴”;再者就是有些同学教材的识记知识没有记住,答题时虽然没有胡编但全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没有用相关思品术语做答。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本身没有记住教材中必须识记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源自学生对教材的不了理解囫囵吞枣。所以在思品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结合生活与社会对教材知识充分的理解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强化记忆,接下来再通过相关的对应训练完成对知识的运用即用所学教材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从而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再者,充分把握时政热点。对于时政教育,毕业班再像初一初二那样不行了(临近考试时找些时事资料给学生背背,以应付考试,大部分学生对重大时事政策问题毫无所知,更谈不上联系教材分析时事政策了),初三思想品德课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往往依托时事材料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问题为中心,突出当前的社会热点。而由时政热点引出考查内容,或者说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融为一体,现实性与针对性更强。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事思品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呢?我们通过中学生时政报、互联网、电视新闻、手机报等多种途径获得时政热点材料,结合课前五分钟新闻(每堂课课前5分钟有小组轮流播报近几天内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并让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做一下简单分析)然后结合教材知识,用时政材料编题,变原来中考的猜题者为出题者,使学生提前对中考的相关时政都热了身,有的学生还大胆创新,把一道老师编的时政材料变换多层次的考查,多角度的问法,从而使中考变成了我们实践检验的好战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作为思品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方法不能熟视无睹,若仍然固守三尺讲台、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不及时学会使用新的教学经验,转变观念,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求新变异,恐怕你说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怨声载道。因此我认为为要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善于创新教学,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新模式,不断积累有效教学经验,才能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在广大同行面前无异为班门弄斧,还望大家不吝珠玉为盼! 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