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生态经济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熊则华
(工作单位:高明乡人民政府 邮编:413500)
[摘要]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利用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经济的发展和应用在解决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文章浅析长株潭生态经济的现状,根据现状指出长株潭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长株潭;生态经济;展望
1 引言
目前,全球发展陷于经与环保的两难选择之中,世界各国都在加速经济发展而又不可避免地破坏生态环境。纵观人类文明进程,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昌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向人类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调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生态经济的生产观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这是一个创包括人类自身生产、精生产和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系统的再生产的全面综合的生产观,克服了传统生产观的狭隘和不足。生态经济消费观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要求人们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下的消费误区,因为大自然无法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去规范消费行为。在发展观方面,我们要实现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观,再到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转变。
2 长株潭生态经济现状
湘江北去,到了中下游段,在湖南东北地区向西拐了一个弯,接着又调头向北,自然地画出一个三角形。历史上就是这条水脉,滋润出一方富庶的土地,哺育出无数杰出的三湘儿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区域慢慢发展成湖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湘江流经这三个市,都是穿城而过,先到株洲,再过湘潭,后经长沙。它们的距离之近,省外人想不出来:株洲与湘潭相距10余公里,而两地到长沙都是40公里。如果把长沙看成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株洲和湘潭就是它的两个底角。
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比2000 年提高30%以上。专家认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长株潭城市群,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试验恰逢其时湖南省委书记张春强调,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引领区,湖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以及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集中了湖南省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全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核心富集区。200 年,这一地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14个市州总额的37 9%;到2012年,这一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将达到15%。2007年底,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被批准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又一引人注目的城市群,在日益隆起的中部经济版图上担纲“主角”。
3 长株潭生态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3.1 人口压力大、资源不足。长株潭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应控制耗能产品、环境污染产品出口,努力发展水电,适度抑制人口增长遵循功率最大化原则提升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湘江污染严重,急需进一步整治。尽管近年来湖南省和湘江沿岸各城市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湘江水质恶化的趋势却没有明显改观。湘江污染难以根治,首先源于沿岸城市的地方保护主义。上游肆意污染,下游叫苦不迭在湘江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如湘江长沙段的水质,在经过多层净化处理后仍只能“勉强符合饮用标准”。长沙水质恶化的个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的株洲、湘潭治污不力。今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就查处了这样一起恶性事件:特大型国有企业株洲化工集团公司一个下属企业竟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处理站停止运行,将高浓度酸性废水直接排入湘江。傅玉辉等专家认为,有必要用市场手段提高用水单位和个人的污水处理费标准。如果不确立一种“人人有责”的治污机制,不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那么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就无法真正深入人心。
3.3 长株潭三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长株潭三市一体化过程中,共建一个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将会有效解决污泥问题。此外,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废物处置、给水排水、湘江长株潭段生态环境等在一体化进程中都是可以统筹规划。这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整个城市群在生态环境、功能布局、城乡协调等方面形成特色。
3.4 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第一、第二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不迅猛。生态技术的投资和引进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些仍是三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湖南省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地区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蒋作斌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推进湘江和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构建水体生态系统;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形成集生态、文化、居住、教育、研发、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采取建设中心城镇、对接城乡设施、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措施,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资本”。
4 长株潭生态经济现行采取的措施和展望
湖南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长株潭作为湖南省的中心城市群,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更加迫切,因此也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4.1 创新生态资本利用方式。中国科学院城市规划设计总规划师杨保军建议,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强化生态格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核心区集约化发展,建设一体化区域交通网络,并不断提升存量空间和创新增量空间。
湖南省是我国8个生态环境“优等”省市区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地区环境压力日益加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解决长株潭目前面的这一现状,杨保军规划设计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建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态型城镇体系和环境基础设施体系,通过生态结构培育、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使这一地区成为生态安全、环境优美、人类适居的生态型城市群。“利用湖、河、江、山,形成网状生态廊道,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杨保军说,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湘江及其支流、交通干线为经纬,建设生态廊道和江河交通生态网络;以丘陵生态核心区保有为基础,向城市引入绿模,构筑生态核心区生态骨架;以城市生态片区建设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和宜居家园。
4.2 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湖南省湘江长沙株洲湘罩段生态经济带建设保护办法”,湖南省环保局专门研究了并制定了“长株潭城市群环境保护”办法。长株潭环境实行监管同治,湖南省环境监督执法总队成立了一个直属支队,专门负责长株潭地区环境问题的执法,有利于解决三市环境保护中一直存在的执法难问题。有关的环保问题可以协调联动如株洲霞湾段的湘江岸边污染带、湘潭岳塘岸边污染带、长沙浏阳河和三叉矶的工业废水带等地段都可以实现协调解决。
4.3 湘江生态经济带正在加紧建设,它把三座城市连为一体,是一个集景观道路、防洪堤、高科技园区、高档住宅小区和重点小城镇的带状经济综合体。它绵延128公里,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扮靓了湘江母亲河,也让“三兄弟”挽起了坚实的臂膀。
结 论
根据目前长株潭生态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特提出几点建议。
1. 从生态截面(包括资源和环境指标)、经济截面和社会截面3个截面,选取基本指标和综合指标,建立适合湖南生态经济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长株潭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效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协调能力来综合评价长株潭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必须确立生态环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地位,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谈调整。调整要区分措施、政策和战略,五年见效的东西,是措施和政策调整不能没有措施和政策,但调整首先应是战略性的,要考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最为关键的是,要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谈调整,长株潭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3. 必须确立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动地位,从有利于民众利益增长的基础上谈调整。建设生态经济特区,必须坚持科学规划,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株潭地区特色生态经济要想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走出孤岛,一定要有政府的责任意识。
4. 必须确立“城乡一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从有利于长株潭全局发展的基础上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各个产业各说各活,而必须有长株潭发展全局个单靠水泥、钢筋、混凝上垒起来的城堡,没有什么可爱的。我们必须自觉地把农村看成是城市的纵深和延伸,旅游业则是把城乡串连起来的朝阳产业。一个企业,如果以长株潭为依托,把长株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自然功德无量。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旅游业,都可以发挥自己在城乡一体、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协同作用。政府通过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品供给,让工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具有了超越自身的多重含义时,“城乡一体”也就从观念变为现实。
由此可见,长株潭城市群经过协调发展、融合,将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区域内实现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保障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长株潭城市群拟在中部隆起经济版图担纲“主角”湖南省发展改革委
[2]长株潭。加快经济融合步伐来源:经济日报
[3]常伟玄,王亚平,浅析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J] 北方经贸,2003,(6)
[4]石光,冯志林,生现代化与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J]。市场经纬,2007,(9)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