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思想与性情读后感

时间:2025-01-21 07:11:49
思想与性情读后感(全文共5789字)

第一篇:思想与性情读后感

思想与性情读后感

闲时阅读陆永建的新着《思想与性情》,早就知道他是个文章高手、摄影奇才。看了第三辑《砚边闲谈》14篇艺术评论后,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没想到他还精通书画艺术,真是个遗世大才。想来惭愧,我爷爷是乡下秀才,一手好字,我父亲也跟着学了点儿,家乡每逢喜庆丧事,都请他们挥毫弄墨,可我愣着就是没学会,可能是兴趣不到位的原因。

最喜欢的还是第一辑《永恒的飞翔》,该辑文美境美,思想之深,性情之实,入世出世演绎感悟,为我不及,真应读而拜之。因为也有个严厉的爷爷熏陶了我的诗词格律,因此喜欢《我的爷爷》;后街是个社会,于童年却真是个娱乐好场所;成由勤俭败由奢,如今捡起来说了,《走进承德避暑山庄》两年多前就讲到了教训;晚上睡时,《感觉是否可靠》让我颇感惊悚;可惜啊,金骏眉因为北京法院的判决被褫夺了地标,兄弟阋于墙两败俱伤;到了浦城县城入口看见了匡山四贤雕塑,才知道《苦斋记》的出处……浦城真是个文化富矿啊!

《行走与思考》是第二辑,可以说是个感悟小集,只麟片爪,短小精悍,前14篇讲现象,中间7篇讲辩证,后8篇讲景致,之前我不太明白的是最后一篇《思想》,好象文序结构上很突然,现在想来是不是对前29篇的总结与思考?很喜欢《孤独》,可能我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行走者。我在西藏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心灵的孤独是无以言表的,我想永建兄能理解。“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孤独,它使我们冷静、清醒地思考我们在人生之中所遇到的问题”,谢谢永建兄,这篇美文说出了我很多心声。

其实,在阅读《思想与性情》之前,我承认对永建兄的了解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多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对人事的感悟,明白这个世界充满了辩证,所以这本书很有教益。永建兄思想深邃不复杂,性情朴实且善美,斯世称为兄当以同怀视之。

第二篇:《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姓名:谢慧中

单位: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务:质量控制管理科副主任

地址:顺德区大良街道新基三路43号

邮编:528300

电话:0757-22268770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

《岁月与性情》,是周国平的一部心灵自传。这是一部令人感同身受的成长史,一部涤荡生命的心灵之旅。这本书透过平常的语言与流畅的文字,诠释了周国平敏感与淡泊、性情与超脱的真情流露,铭刻了其独特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这其中有生活的挣扎,有灵魂的呼喊,还有冷峻的反思。有人说:岁月与性情即岁月磨练性情,岁月抹去浮华,岁月沉淀本真。我想这就是对这本书精华的提取。

《岁月与性情》留给我最深刻的就是“真性情”这三个字。在当今这个名与利的现实世界,“我从来不把成功看做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人生”成为了人们心底最原始的追求与最深刻的呐喊。还在读书时,我就对“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怀有深深的敬意与向往,一直在想

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尤其在这个浮躁的空气中,人们望“房”兴叹,为升职绞尽脑汁,为抢夺利益尔虞我诈,为吸引眼球不择手段。人们面对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扮演的角色。淡泊名利似乎成为人们疲惫之后躲在角落的片刻反思,头破血流之后仰天长叹的短暂宁静,沉重的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奢望,甚至沦为人们美化自身形象的响亮口号。我不禁思考: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经阶段,还是人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迷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人各有所求,地位也好,财产也好,艺术逍遥也罢,都有它存在的因由。物质追求满足人的生存,而精神追求教会人如何生活。生活本身高于学问,人活着最重要的事不是做学问,而是热情地生活,真诚地思考,以寻求内心的充实。这是郭世英的生活态度对周国平的启发,也是对我们的告诫。

经常听到有些人感叹前途渺茫,内心惶恐,精神空虚,追根究底不是因为追求的东西得不到,而是心底的追求并不明确,物质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人应该有一些精神追求。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人惟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才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会对内心

产生强烈的冲击,旁人看来鸡毛蒜皮,不值一提,在其本人观之却惊涛骇浪。然而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周国平都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内心家园。

郭世英将作者引到了文学宝库的大门之中,由此奠定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水平,建立了心中秘密的精神家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顔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是自我精神的重建,读书中生出的快意,使得生命感领着本真的欢喜与虔诚、透悟与识见,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许中觅到源头活水。工作繁忙之余,觥筹交错之间,运筹帷幄之中,把一本好书置于枕边,书桌前,寻找那份久违的酣畅与沉静。

之所以说《岁月与性情》是本好书,不仅仅是其令人心醉的娓娓道来,更是其无时无刻不在流露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读完这本书,在自省的过程中明白原来自己曾经所经历的一切困难、委屈都是一种岁月的磨练。我感谢生活带给我的波折,感谢命运的冲击,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未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就像周国平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满足与幸福。合上书本,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第三篇:读岁月与性情有感

读《岁月与性情》有感

作者就是一个真性情的作者,他没有把我们当做读者,而是一个上帝!这表现在他的诚实与勇敢。一个人真的只有在面对上帝和自我时才能和盘托出。看了后我也有想留住童年的欲望,我能留的方法只有用一张大白纸,用拙笔写下那些童年的快乐与悲伤,那些童年的天真与幼稚!

我很喜欢他的“我最渴求的是书和人,我对人生的要求也只剩下了这两样,只要有充足的书籍和才智相当的同伴,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我虽然上大学才爱上书籍,但一旦爱上就不忍割舍。虽然看的都是一些闲书,但自觉有意义,并且学到了很多老师没有传授的东西。我也坚持每个月买书有大半年了吧,收获挺不小的。 看过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再看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我更喜欢后者,原因除了自己感受到的作者写作过程中的诚实之外,还有缘于作者内心的那种很澄清很纯净的那种真诚,没有功利,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自信与从容,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对话,只是阐述事实,没有给人一种想向谁申辩什么,或者想把自己搞得很完美伟大的那种迫切述说辩解的心情。就如周国平自己所说的“我的目的是给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个坦诚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确实如此,就我自己而言。看他的文章,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一种共同的认知,最后感受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周国平在《岁月与性情》中写了与自己三段婚姻相联系的三位女性,写的篇幅并不多,不过对这三个女人都是满怀感情,我感觉他内心中是想维护她们每一位。就如同他自己写到的“有一点是我要请求原谅的,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实际上都是由与某些特殊他人的关系组成的,有若干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我的生活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写他们,我就无法叙述自己的经历。譬如说,在叙述我的情感经历时,我就不可能避而不写与我有过亲密关系的女人。如果她们因此感到不快,我只能向她们致歉。不过,读者将会看到,当我回顾我的生命历程时,如果说我的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我首先感激的正是曾经或正在陪伴

我的女人。”我很想知道的是那个“敏子”现在怎样了?在我看来那是可爱的一位,很真、很善、很有代表性,我是说能够代表一类真实存在、为数不少的女人。感情的事不可勉强,周并不爱她,不过最后周说她的行为赢得了他永远的尊敬,是啊,敏子有什么令周不尊敬的地方么?没有!她爱周,她的心想与她的行为是一致的,直到最后她本意里应当是不想伤害谁(其实她自己已经受到了伤害),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

其实毫无疑问周国平是名人,一个有才华的人。他的作品影响了一批人,不过我从没感觉到他高高在上,或者威严得不可亲近,或者看了他的自我塑造的“伟大形象”就感觉自己的卑微与渺小。看他写的东西总是能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他文中写的到“年轻时我是一个十分怕羞的人,每次要去见一个生人甚至并非太生的人时,我会在那个人的门外徘徊许久,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敲门,如果那个人不在家,我反倒松了一口气。现在见过了一点世面,脸皮厚了一些,但基本的性格是难改的,见生人仍使我感到不自在。”这仿佛说在说我自己。还有一些段落看后想叫好的,比如“我的发现是,极其自信者多半浅薄。对于那些在言行中表现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怀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远之。据我分析,他们基本上属于两类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强烈角色感的社会戏子。和他们打交道,只会使我感到疲劳和无聊。在我看来,真正的使命感无非是对自己选定并且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一种热爱罢了。遇见这样的人,我的血缘本能就会把他们认做我的亲兄弟。”

我羡慕甚至可以说是妒忌周国平的记忆力,能够对自己从小到大的点滴事情,当然也都是深刻在作者脑海的东西,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那是一份怎样的感受和财富啊!那些儿时的记忆,那些读书的日子,那些流年往事,能在甚至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还能清晰的浮现在自己脑海并与所有喜欢自己的读者一起分享,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周国平在那里娓娓道来,让我们感觉象在听父辈祖辈讲旧时的故事,就像在翻阅一张张老照片,耳顺之年的沧桑老人,带着读者一起穿越时空,回到旧上海,回到老北大,我们经过了南湖湾农场,看到了广西资源县的越城岭又到了老北京。每一段时间每一个地方每一段性情,都让人感觉那么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每一段记忆都是有载体的。照片,日记,文章,书信或者一件信物,这些都是将记忆穿起来的丝线,周国平静静的做着针线活,为读者和自己编制了这件漂亮的外衣。而这些载体,就像人生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有了这些“脚印”,我们回顾走过的路,才能清楚的记得每一步是怎么过来的,才能历久而不忘。这些,组成了每个人属于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成了属于每个人的一本书。

有时候,我们也想怀怀旧,想遥想一下当年,可是每次尝试的时候,都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记忆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下子断开了然后散开了。这种感觉总是在自己想追忆的时候出现,接着是恐慌的感觉袭来,仿佛自己走过的路没有脚印,有时候怀疑自己是否得了失忆症。是坚硬的路面留不下脚印,还是走得匆匆,没有拾起这些片段?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有点顾影自怜,又有些迷茫无助。在自己主宰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是每一个童话的缔造者,是每一首华章的编写者,我们用我们的生命编写着属于自己的书。可是,我们只能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完成一次次艰难的阅读,因为我们留下的载体很少。我们能什么留给后人,就像周国平能够留下《岁月与性情》?

读完周国平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懂了,属于我们的岁月和性情因为我们走得匆忙而丢到了路上。我们暂时遗忘或者记忆出现断层,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些“脚印”和载体。我们该在生活的路上,更多的去做一些记号,留一些痕迹。时间老人会在某个时间召唤,召唤我们该做一个拾荒的孩子,就像在麦田里捡起颗颗麦子一样捡起我们的记忆,直到我们可以做一次丰收后的回归旅行。因为,我们不只是看客。

平淡或者说平实应该是周国平的作品或者说为人的特色,正如他之前的散文集《安静》的名字,一个安静的老人。从《守望的距离》到《妞妞》、《各自的朝圣路》等等作品,一以贯之着他的风格。周国平用拨开岁月风尘的双眼和平静的笔触,安静的平淡的给我们描述:生活,需要我们留下更多的脚印。

一生好景君需记,最是匆匆行路时。

第四篇:因为性情

因为性情

作者:贾鹏举

我崇尚诗意因为我喜欢幽雅,喜欢傲岸,喜欢旷达。我尊崇曹操的霸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最喜贤才,礼贤下士;因为要成就霸业,一统天下。我尊崇苏轼的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事如春梦了无痕”;因为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前路未卜又何必忧心忡忡。我尊崇李白的浪漫,“平生不敢高声语”;他的豪放,他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尊崇屈原的高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喜欢,孟子“舍我其谁”的自信;喜欢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自制;喜欢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悠远;喜欢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自然率真。喜欢庄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逍遥性情。

崇尚圣贤,因为他们大都是性情中人。追求自由是他们的性情。自由就是少受羁绊,展示性格,成为自我。因为性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让爱情如此凄婉悱恻。因为性情,“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让伤感如此摧心剖肝。因为性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让意志如此气吞山河。因为性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豪情如此不必掩饰。因为性情,“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让死亡不再困扰人心。因为性情,“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可以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越时空而知己相逢。因为性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可以与“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跨越千载而醇香依旧。

人生开始于“认识自己”,完成于“成为自己”。自由是永恒追求就意味着它时常不易获得。它是无形的,没有最终的完成形态。追求自由是为了实现性情,而实现性情就是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本身。过程的集合就是一个最终的结果。鲁迅先生盛赞魏晋风度,说它崇尚自由,瑰丽奇魄,“越名教而任自然”,通脱爽朗,令人神往。因为性情高卓,品味独特,所以俊逸洒脱,高朗疏阔。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何妨高清淡雅,做一个性情中人。

第五篇: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读后感

读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激情与思想》使我受益匪浅,她告诉我们:“岁月可以让我们的容颜变老,但是可以让我们的激情依旧,我们的生命要为之绽放。”这是她永远的追求。她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去追求,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去生活。我觉得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窦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更是一个创造快乐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的激情与思想。

借来的火照不亮你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在书中窦老师告诉我们:“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我认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我们教师自己,“借来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惟独能拯救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啊,我们常常抱怨环境不够理想,常常抱怨学生不够优秀,可是却很少抱怨自己不够努力,窦老师她来自农村,可就是靠着她的“韧”劲、“闯”劲和“恒”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了特级教师。所以,我告诫自己,不管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所带的学生怎样,都先要埋下头来,静下心来,相信自己,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任劳任怨,脚踏实地,那就一定能够做出成绩,成长自己。

窦老师还提出了和贾志敏老师一样的观念——读书,读书是高级的精神美容,是最有效的营养剂,是啊,读书就像女人护理自己的容颜一样,它能修缮我们的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健康阳光;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格;能使人变得能言善变,作为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路者。我们不去不断地学习,那凭借什么呢?就凭自己的仅有的知识经验?那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的干枯,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迫,一个善于读书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走到哪里,中心随之转移到哪里。所以结合自己现状我要不断充电,填补自己脑子的那片空缺。

总之,不管是贾志敏老师也好还是窦桂梅老师也好,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不少,在假期里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收获,他们教给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感染他人快乐的人。

《思想与性情读后感(全文共578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