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幼儿园组织全园老师阅读《中国教师报》,并参加他的读报用报征文活动,我开始上网阅读这份报纸,当《中国教师报》的电子版展现在我面前时,我马上被他醒目的刊头、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刚浏览完首页,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文章有的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如《谁动了我的暑假》、《补课不止教师疲惫不堪》;有的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如《师之表——记全国优秀助学教师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师的呼声、维护教师的权益,如《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教学和管理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如《再现精讲点拨的课堂片段》等。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已经成为我贴心的朋友,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版块,可我最喜欢的是“教师论坛”,版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理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鲜活的实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说《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这篇文章吧,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通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我调整。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吗,文章把两位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是啊,我是幼儿园的老师,3-6岁的孩子是我工作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的幼儿操作环节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特别是上公开课,在众多专家、听课老师面前,为了追求圆满的教学效果,我往往会采用a老师的做法,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可是表面的全对真的表示孩子都掌握了吗?实际上“学生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的过程,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因错施教。”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借鉴价值,让我真实感受到创新型课堂的教学活动,使我今后工作有了方向,对我的教学工作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追求所谓圆满的教学效果时,请您一定要记住————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 中国教师报》以及她的“教师论坛”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园。“新观察”、“健康人生” 、“班级在线”、“深度访谈”、“现代课堂”等栏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以焕发,灵感不断涌现,给我鼓舞和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第二篇:中国教师报瑞昌市铜城学校何忠学
《中国教师报》我的最爱
《中国教师报》,认识您是在2014年的一次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由培训单位给我们每位学员发了一本全年《中国教师报》的,当时收了50元,我至今还保存着,并且“一见钟情”。培训完后,回到单位,第一时间就是要求学校订《中国教师报》,从此我只要有时间就想细细品读,每次品读您时,我都要认真做笔记,有时剪报收集好的文章,有时还和同事共同分享您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有时还向其他教师推荐我的最爱——您。通过阅读《中国教师报》,深深地被您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尤其是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的那一篇篇教学心得与理念,让我茅塞顿开,在教学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人的思想为之一振,如行走在沙漠的人遇见了绿洲一般的新奇。我只想说您清新、亮丽的风采,令我耳目一新;您真实坦诚的胸怀,让我孜孜以求;您众多而丰富的栏目,使我兴致盎然。我感谢您与我相伴,让我有了心中的最爱。
先说“课堂实录”栏目吧。里面既有名师的课堂,也有新秀的展示。名师的课堂,风格沉稳,如述家常,让我感受到名师丰厚的文化素养,真实的人文关怀,使我由然而生一种学无止境的感受。新秀的课堂,虽有瑕疵,但老师教法的新颖,精心地提问、激情地投入,让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与时俱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我觉得这就是可以触摸的课堂模式。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手头有两样东西不可少。一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二是《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专刊。学魏书生,学的是以“飞花拈叶皆可伤人”之侠义境界教育学生的理想主义和迸发的教育灵感。看“班级在线”,期待的是了解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们经过实践提炼出的真知灼见。《中国教师报》“班级在线”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作为一名班主任,特别是以前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熟悉和适应了农村的教育;现在通过考试来到城区学校,很多
方面都和农村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特别是铜城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发现他们与农村孩子相比,他们生活的环境更优越,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广泛,在管理上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我在班级工作中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班级卫生、纪律、活动管理,小组建设、后进生的教育等等,是《班级在线》栏目帮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工作起来好多了;班级各项工作突出,学生在行为常规上也是做得最好的,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再说“杏坛春晓”栏目吧。这里展现的是教师真实而丰富的教坛生涯。有的身残志坚,有的数十年如一日守望大山;一颗颗无私的爱心,一个个鞠躬尽瘁的身影。实实在在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给我以心灵的震撼,信念的坚定,世俗的看淡。
再谈谈“局内人”,“校园目睹之现状”、“一吐为快”栏目吧。我打心里认为这是您的一大亮点,也是广大教师的心声表白,更是一线教师的呼声与诉求。这些文章大多写的轻松、坦白,实在而趣味。文章讽喻了校园内的种种不良现象和现在教师的真实生活,坦露了教师作为凡人的正当需求。对我而言,这些文章就好比一位“心理医生”。她疏导了我的心灵管道,抚慰了我时常躁动的心。让我拥有一颗恬淡的心去看待世间万象,让我每天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走向课堂。
最后,我要说:《中国教师报》我的最爱 ,由衷的感谢您。是您让我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了名校名师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开阔了我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是您让我对人生的目标与价值有了重新的定位。是您让我对教师的职业与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伴随《中国教师报》这块沃土我像一株待长的幼苗逐渐地成长起来,我将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继续读报、继续工作、继续努力、 ……此处隐藏875个字……族的先进文化就像一个大染缸,能将所有外来的文化染成自己的颜色,清朝的统治者无疑也秉持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这种观念不只停留在本国的礼仪制度,甚至也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关系。当时的中国用自己的这套的等级制度拿来面对世界,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无可避免的被扩大抬高了。即使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世界的意识,但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中国确实是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的,大概他们认为中国的优秀文化只能自己的民族传承下去,外夷既不配也不能弄懂中国的文化。
同时,清朝的统治者归根结底是一个少数民族,害怕汉人勾结外夷推翻自己统治的狭隘民族心理又无可避免的贯穿于清朝历代的统治政策中,从大兴文字狱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担心汉人造反的恐惧心理是多么的严重。就是这样两种矛盾的心态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剧:中国成为了一个落后的国度,即使现在仍然在追赶中……
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最让人心痛的并不是战争、割地、赔款、开口岸。战争输了,还有赢得机会;香港割了,还有回来的时候;银子没了,还有再赚回来的日子;口岸开了,还有再关上的可能(以当时来看,清朝上下确实是对开口岸耿耿于怀,即使这一条款又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这些都没关系,最让人心痛的是战争后中国的不思进取,整整二十年光阴任其白白流走,一个国家怎可愚昧到如此地步!没有危机意识,没有进取精神,一个民族一定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定在历史的舞台上黯淡了曾有的全部的光彩。
突然想起了一句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一个人只有一次少年时,一个民族又会有多少少年时?对于一个国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把握时机,锐意进取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章: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
第一章作者讨论了外患,这一章作者笔锋转向了内乱。
清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太平天国,它不仅改变了大清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清末的农民起义虽是时代的产物,但也离不开中国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规律,这一规律的核心即是人口和土地,简单概括起来,不过是人少地多则是黄金时代,人多地少则是大乱之年。
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已到了循环套的最低点,外加西洋势力侵略,洪秀全式的人物的出现其实是迟早的事,即使没有洪秀全,也会有其他类似的人来担当他的历史使命,用“时势造英雄”来形容洪秀全实不为过,当然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洪秀全的对头曾国藩。
洪秀全虽是个读书人,但是他的小农本性是无法改变的。目光短浅,贪图享乐的弱点注定他即使成功也不会建设新社会,只是建设一个新朝代而已,一个新的封建朝代的建立对当时中国影响无法细究,但我想纵使有改观也不会很大,因为不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便是无希望的,这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论证,所以对于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大可不必惋惜,历史的潮流从来都是披沙拣金的。
再来看曾国藩,曾国藩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是清朝官僚,替清朝剿灭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让清朝继续他的腐朽统治,从这一方面来看,曾国藩不能算是个正面人物;然而他为人正派,创建了盛极一时的湘军,倡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进步,这样看来也算是中国的改革之士。
我对曾国藩是欣赏的。之后的洋务运动姑且不说,从这章来看,他剿灭了太平天国,维持大清似乎是逆历史潮流的,但仔细想来,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却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像作者所总结:曾国藩作为士大夫阶级的代表不能不忠君,同治年间清朝的中兴气象也让他人为清廷经过大患难之后必能觉悟,而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曾国藩恐清亡而国亡,无疑,曾国藩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已做到了最好。
在这一章论述曾国藩的文字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他(曾国藩)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对于曾国藩的这一点,作者无疑是肯定的。这让我想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虽然这两个主义不是一回事,但实质上却颇有相似之处,不知道当时的人们有没有想到曾国藩,他就是一个“问题与主义”同步进行且处理得当的极好的例子。重视主义而又不忽略做事,这才是中国的头等领袖,至于几个文人的争论是在可笑,本是相得益彰的两种品质,何必一定区分孰轻孰重?
总之,从这一章看来,正因为清朝既无救世之心更无救世之力,所以历史上有了洪秀全,有了曾国藩,更有了在那段混沌历史中闪光的两点。
第三章: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这一章作者讲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自强事业,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清朝统治者内部的分歧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本身就具有一系列缺陷的自强事业在朝廷顽固派及未开化的民众阻碍之下,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中国的民众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相比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巴黎民众来说,还没有建立一个全新政体的意识,多年的封闭使中国人民缺乏了一种宽阔的视野,一切的奋争只是为了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而大众的愚昧虽然不是中国无改革之力的主要原因,却也造成了整个社会如死水般的灰色基调。
第五篇: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阅读此文后还关注了以下内容: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美丽中国》读书笔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