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笔记)

时间:2024-11-02 14:24:49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笔记)(全文共6071字)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而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很少观看这类的似苦,似酸,似辣的影片,但一向尊重历史的哥哥还是硬拉着我看完了整部《一九四二》。直到听完最后的片尾曲,我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同情,无耐,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在这一刻侵入了我的世界。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当我看完影片,回去后又查询了资料发现,我震撼的仅仅是逃荒者的凄惨遭遇吗?不,不是。我震撼的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的悲愤与悲凉。当时的蒋氏政府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这其中有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不少人死在日本人的轰炸中,也有人死在了中国军官的枪口上,甚至死在了做饭的锅里。

片中蒋介石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这段话安排在剧中可以说是有画龙点睛之笔,融汇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也正是这一段话,让我对《一九四二》有了另一种认识。当时,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在生死攸关的绝境中,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故事。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汤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就被煮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先后死掉了。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日本人的飞机对灾民狂轰烂炸,国军又开始了推动,抢车抢粮抢女人,抢劫没有完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第二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

不能忘却的家国之殇

——观影片《一九四二》有感

知道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仅仅只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具体灾情如何,当年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借助冯小刚的这部《一九四二》,或许能令大多数跟我一样过去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国人,重新审视这场悲天悯人的天灾人祸。

这是一部冰冷而绝望的电影,讲述了三百万人如何活生生饿死的过程,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人开心起来。一九四二年,在中国的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花枝,星星,瞎鹿,栓柱,老东家,他们在逃荒路上受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罪,也吃了几辈子都吃不完的树皮草根柴火。但真正悲切的是在大灾难面前,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是不能幸免的。花枝卖了,星星卖了,瞎鹿死了,栓柱死了,他们的老娘死了,就连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没有留成,只剩下老东家一个人,魂归何处?古人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如此。整个观影过程,让人犹如看见变成人间炼狱的河南,以及那些坠入地狱的苦难大众饱受煎熬的历程,让人看得无比沉重。

大逃荒,一直闪烁在中国历史的深处。与此相伴的还有一句话,叫做:“倘能幸福安稳,谁愿背井离乡?”但对于这部影片,我特别想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血淋淋的现实。影片创作者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

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他们所承受的艺术痛苦,也便是这种直面。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如果他们没有“直面”的能力,一九四二年的记忆,便沉睡于逝去的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着,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直面,不是歌颂或者贬斥,而是如实的记录,是为找出灾难不再发生的任何形式的可能性路径。

观看《一九四二》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你看着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生发出彻骨的冰冷。在救灾粮发放时,各方官员各执所词、各述其理,难、难、难。发放细节更是丑态百出,国难当头仍是倒行逆施,可叹、可悲!这是一种不忍目睹的绝望的冰冷,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也是对视人民如草芥的强权的鄙视和无奈。结果怎样,不得民心者失天下。可以说,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忽视加深了这场灾难,也为自己失败的命运埋下了种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弥足珍贵的是要引以为鉴。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这个饥荒、冰冷,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

第三篇:观《一九四二》有感

观《一九四二》有感

—— 了解以史为镜 于痛苦中反思 于痛苦中奋起

2014年12月2日在女友的陪同下看完了《一九四二》,万幸让我知道70年前那次悲天闵心的灾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诌狗!

中国河南70年前的今天,战灾、旱灾、蝗灾。百亩良田,颗粒无收。国民党政府视如罔闻,致使灾难达到非人力所能抵挡的境地,遂以为九天之上,有诸般神灵,九幽之下,亦是饿殍遍地,阴魂归处,阎罗殿堂,人间地狱。

当我们面对一段活生生赤裸裸的历史时,我们最应想到的是什么?是战争的残酷?还是人性的泯灭?还是贪污腐败的罪恶?我想都不是,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反思,反思它为什么会发生?反思现象背后的本质?反思如何才能不让它重演?

“河南农民,是一头牛,一只骆驼。 忠诚、驯顺、忍耐,是河南农民的特点。

抗战以来,河南农民抢先拿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交给国家;默默地捧出汗水换来的粮食;谁都知道河南兵役第一,征购征实第一…………

在黄泛区,野犬吃人吃得两眼通红,有许多濒死但还能蠕动的人都被野狗吃掉了。在郑州市,有成群的乞丐掘食死尸;郑州马永道夫妇,亲自动手煮吃了他们的亲生女儿香菊;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亲 ……此处隐藏919个字……史的底线时会有所忌惮。

反思二:为官者当洁身自好,清政廉洁,以民为天下。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惟有铭记历史才能严明军纪。影片中兵痞公开杀人抢粮,战场上连吃败仗,对自己的人民却耀武扬威。影片中的军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外战不利,圈钱成风,让人感到的不仅是痛心,更是对国军的失望。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受到重创后,在中国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日军5万余人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这也导致了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汤恩伯残兵败将向豫西撤退时,农民举着猎枪、菜刀,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后来甚至整连整连地解除他们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活埋国民部队官兵5万多人。其实何止一个河南,其他地方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剑桥中国史》记载:“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国民当局“五虎上将”蒋鼎文对前来请粮的河南省长李培基说:“饿死民,国还在,饿死兵,国就会亡”。他蒋鼎文倘不知:民不在,以何立国?国无民,何以称国?!

军人,当剑锋所向,只进不退,战死沙场,乃最大荣誉。

为了后方的亲人,为了军人的荣誉,决不后退,虽死犹生。

反思三:为将者当严明军纪、誓死保家卫国。百姓方箪食壶浆。民心的反噬应谨于心,力于行。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其他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就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因为只有从苦难的记忆中,我们才能发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与扭曲人性的苦难进行抗争。电影中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把自己卖了;栓柱为保住孩子的风车,丢了性命。在镜头下,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开口说话了,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们该要感恩,感谢他们,是他们讲出了事实,才能让这个历史公诸于世。

反思四:为人者当存心,首孝悌,泛爱众,尊重生命,学会感恩。

1942年各国聚利为己,世界爆发空前大战。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1942年中国国内官员腐败不堪,君不爱,民不拥君。仅河南大灾饥寒交迫中死亡300万,流离失所1000万。发动战争与中国古圣先贤的和平、中庸伦理道德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从未对境外的国家发动战争,因为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什么如此爱好和平?受中国古圣先贤教育,几千年来都如是教导!自从汉高祖建国,到第二代汉武帝制定了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儒家孔孟学说教化全国人民。这个教育政策一直到满清,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的政策。这是什么道理?每一个朝代开国的领导人都明白儒家教学多么重要,所以他自己认真学习,并带动全国人民学习。国与过之间只有忍让,互助、合作才有真的发展。

中国人千万年来在这个世界没有被淘汰、灭亡,就是因为有伦理道德的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没有竞争,竞争的教育是从西方传来的,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战争提升就是毁灭,世界末日。

现在我们若不痛定思痛,悬崖勒马。《一九四二》随时会降临。

反思五:拯救世界,唯孔孟学说。70年后的我们当“以史为镜,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学习《弟子规》,领悟《弟子规》,发扬《弟子规》。

仲伟波

2014年12月9日

第四篇:观《一九四二》后感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电影后,心情非常沉重,虽然我清楚影片经过艺术加工,内容经过艺术处理,不全是真实情况,但我还是被影片中的一幕幕悲惨场景所感染,心里非常难受,不是滋味,这种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一、危难时刻,人的道德、精神更加美丽。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们在没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下,礼节是如此的脆弱。为了取得一点点维持生命的食物,曾经富甲一方的东家财主可以去偷驴,士兵可以去抢劫,老百姓可以去卖儿卖女等等。然而,影片中也塑造了几个令人肃然起敬

第五篇:《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十八大精神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不久,电影巨著《一九四二》又带我们回顾了那动荡艰苦的往昔岁月。让我们在慨叹当年艰苦卓绝的历史,痛斥不作为的国民政府的同时,又倍加珍惜今日富足安定的生活,领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我们对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反腐以及民生,是一个执政党永远不能忽略的重点,谁忽略了人民对公平与幸福的渴求,历史必定会无情地抛弃他!

电影《一九四二》,是由这样四部分组成:一是以老东家为首的难民;一是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是上自蒋介石、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下至兵士的官府;一是日本侵略者。主线是难民,除白修德和难民有些许的交织,其余基本都是平行线。没有传统的情节线,没有绝对的主角,主角是“一九四二”那场震撼人心的灾难。

难能可贵的是,《一九四二》有这样的勇气、锐气和灵气。面对沉甸甸甚至被我们遗忘的历史,它没有采取时下惯常的戏说或装神弄鬼的演义,而是直面并打捞那段残存在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揭伤疤总要比献鲜花艰难得多。一九四二年的(请帮助宣传好范文 网:wWw.)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人们更容易将目光即时性地投向充满利益交换和诱惑的眼皮底下与前方,唤回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不那么容易,那是一种能力。这能力,不仅属于艺术,更属于思想。

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历史上有些年头,是极具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一九四二》,让我们记住了我们民族的这个饥荒、残酷、屈辱的一九四二年。它的意义,便不亚于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等许多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年份。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雨果著名的《九三年》。它的意义,便是同样有勇气有能力为我们钩沉并再现了那段最具有意义的历史,让那段历史成为了艺术的经典。

通过这次的《一九四二》电影观赏,我更加明确了一个认识——作为一个中共预备党员,要永远记住,我代表着人民,要弘扬十八大精神,为人民的公平与幸福需求而奋斗。

我们整理了以下相关范文: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笔记(一九,笔记)(全文共607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