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总理周恩来》读后感
最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老革命的传记,是讲周恩来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突然对这为耳熟能详的老革命倍感亲切!里面有好几个分册,有好多个关于周恩来的故事。其中是有一个周恩来外交的故事。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我也终于领会到了总理的聪明机智。
有一次革命刚刚解放,周总理去美国和交,于是,一下飞机后,便和别人握手,当和一个外交官握手时,那外交官和周总理握好手以后,用自己的手帕又擦了擦,然后又放进自己的口袋。周总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又一次,还是总理出去外交,这次又碰到那个外胞,这次,总理和他握好手以后,又用自己的抹布擦了擦,然后又把它扔掉。那个外胞看了惊讶不已,从此再也不敢小瞧中国人啦!
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要像周总理一样。做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得人。
第二篇: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坐落在石河子市北郊的石河子总场,距市中心3 公里,占地总面积50亩,大门正对的是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其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厅,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纪念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高12.8米。碑身方柱体岿然耸立;碑基墩厚,碑座安若磐石;碑角四棱挺直而上,交棱成冠。供人们瞻仰的平台面积为 22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向西,刻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金字;南侧碑文是196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兵团时为军垦战士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北侧碑文是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摘录,背面是一四五团场(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党委撰写的建碑志文。统观全碑,挺拔高耸,造型凝重,风格淳朴雄浑,衬上碑前花圃,碑周青松,给人以温和严肃和万世不朽之感。
纪念碑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而修建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于1965年7月5日视察石河子,在石河子总场条田林带中接见了部分干部、军垦战士和上海支边青年,周总理发表了"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至理名言。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为了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由145团(现石河子总场)党委提议、经石河子地委批准,纪念碑1977年春破土动工建设,7月1日落成,为全国第一座周总理纪念碑。碑址坐落在当年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时所在的地方。周总理享年78岁,所以碑身高7.8米,周总理来此视察时67岁,所以碑文位高6.7米。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的红地砖铺面8.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
周总理纪念碑建成不久,又增建了周恩来总理展览厅。1991年至1994年,周恩来总理纪念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原展厅改建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其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放尊0.78米高的周总理半身铜像。展厅分三部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共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
同时扩建的还有周总理纪念厅,其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正墙设有高2.2米、长9米的大型浮雕:“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凉亭、喷泉、办公室、休息室等。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纪念馆和展览厅建成之后,先后已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和世界各国的来宾络绎不绝前来瞻仰,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995年12月,恩来总理纪念馆被江泽民同志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9月至2014年分别被自治区和农八师石河子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aa级旅游单位。
周总理纪念碑是军垦新城的骄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浓缩了丰富的军垦文化,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的写照。
周总理纪念碑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观赏价值,是石河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目前正在进一步美化环境,种植花草,以吸引更多的游人。
第三篇: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大家听得多了。这些天,我翻看了手头的关于周总理的一些史料,又在网上搜看了相关资料,终于又搜集了这些个小故事给大家看。
一、巧拒老部下的礼物
现在某些领导干部总是以“碍于情面”为由,欣然接受下属的“土特产”。周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的故事,他们该好好学学。
有一次,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就托人给总理送来一筐桔子,很新鲜,说请老首长尝个鲜。总理见到桔子,说:"我不需要。"
大家劝:"已经送来了,还能再送回去呀?"
总理说:"你们问问这一筐多少钱?"
赵秘书打电话问过之后,报告总理:"一筐25元。"
总理吩咐:"你给他寄50元去。"
赵秘书说:"是25元。你多寄他会退回来的。"
总理说:"就寄50元,多余的钱叫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再送来了。"
果然,龙飞虎以高出一倍的价钱"卖"给总理一筐桔子,以后就再也不敢给老首长送东西了。他说:"送东西就等于敲总理竹杠,谁还敢送啊?"
二、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
周总理吃饭自己付钱,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因为周总理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钱,又会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
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不要以为这是优待价,总理从来不允许优惠,严格要求按市价收付款。那个年代的钱同现在不同。
可是,张水池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
"哎呀,"张永池叫一声,"糟糕,忘给了!"
"快给我把钱送去!"总理生气了,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周总理。所以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说起时,都说敢向全国人民保证:总理一生奉献,即便日常生活也从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第四篇:致周恩来总理
致—周恩来同志誓词 虽然俺没见过您,俺也对您的丰功伟业不感兴趣,俺也不会因为现在的中国感谢您,因为俺不是政治家,俺只是一个民间小草跟,但是俺总是在地铁上看见您的史诗功绩,以俺一个小草跟来看您真的没感谢,我也不会说出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周总理的话, ……此处隐藏1114个字……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
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来源好范 文网WWW.)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