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时间:2024-12-12 18:48:52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全文共7115字)

第一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我对美国的认识,完全来自电视、周围的人和书,岩松看美国读后感。作为一个从未踏上美国本土的人,不能够亲自解读美国,那我就通过这些方式来看美国。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是《岩松看美国》。(下文中提到的所有译名均以本书翻译为准。)

这本书是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所做的年度特别策划。(我认为奥运会后央视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转播奥运会赛事,能够做到更自由的转播各种新闻事件,可喜可贺。)他们派了一个摄制组到美国去,采访一些人物,关注一些现象,我认为做得不错。其中最主要的记者是白岩松,我很喜欢这个人。建议大家看看每周六晚10:15开始的《新闻周刊》(不是美国的那个《新闻周刊》),这是他主持的。(当然还可以看之前9:30开始的《新闻调查》,虽然柴静已经离开了那个组。)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我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访谈式文章,他们访问了约翰·麦克(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威廉·罗兹(美国花旗银行高级副董事长)、骆家辉(美国商务部部长)等等金融界的人物,询问他们对于金融危机的看法。他们还访问了我们熟悉的大卫·斯特恩(nba总裁)、我们不熟悉的默里·普拉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更多的是对美国文化、民生的拷问。第二种是新闻稿式文章,是对一些专题的讨论,例如美国校车、公民持枪。

访谈式文章因为大多涉及美国的金融体系,我对此不了解,所以这些文章会被我无情的掠过,特此声明。

一、 黄色的特权

采访地点:一个叫“梦露”的美国小镇。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应该知道,电影以一辆黄色的校车作为开头和结尾,象征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而校车到底是什么呢?

校车承载着学生上下学。“全美国每天一共有50万辆的汽车要运送5200万左右学生,这些校车每年行程达四亿英里”,“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这足以说明美国校车的重要性。校车不仅方便了学生,还给了家长以更多的自由。不住宿的同学可以问问父母每天接送你上下学累不累,耽误不耽误时间。这就是一种先进。

既然校车如此重要,美国人是如何保证他们校车的安全的呢?“校车业是美国少数几个由政|府严格规范和介入的行业”,“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校车的基本生产标准”,“当时一辆悍马和一辆校车追尾,悍马的前驾驶舱几乎撞毁,但校车安全无恙”。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设计了“过路闸门”,“校车停住后,这个过路闸门就打开,孩子们下车在路边等候,校车司机给他们一个手势,孩子们从闸门前边走过,读后感《岩松看美国读后感》。这样校车司机就能看见孩子们过马路的全过程。”真是精妙的设计!美国人真正明白了有校车是为什么。

校车使美国孩子更多的明白规则意识。从幼儿园开始,校车玩具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乘坐校车,怎样才能安全。这样孩子上到小学、中学后真正乘坐校车时,就能很快形成习惯。

大家都听过石国鹏老师说过的美国校车的stop sign,一打开,双向前后25米内禁行,如果有车超越,就是严重违章。这保证了美国孩子的安全。这可是在乡村!这事放在中国,不敢想……

再来谈钱。“纽约州负责57%的经费”(以纽约州为例),“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何既节省费用又保证校车正常维护和更新……是教育部门面对的问题……为纳税人呈递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希望可以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这件事是由教育部来做的,美|国|政|府保证每一分钱都不会被浪费,他们为纳税人负责。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国,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教育部负责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车,公安部保证安全,财政部拨一些款,随随便便就四、五个部委了。怪不得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五部|委联合发文”。这势必影响效率。不是天天说保民生吗?这就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双方解放,提高效率。

当然,人家发展了100年了,我这么比有些不厚道。他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有过阵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这是美国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的社区文化很发达,而中国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二、 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谈到社区文化,不得不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free to all”,这是挂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门上的字。直译过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白岩松从图书馆出来时把它译为了更传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翻译。

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身份。没有身份什么也办不成。(还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们有时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身份证。我不会记得很多数字,但我会记得我的身份证号码。其它的证据就是学生卡、学生证、团员证。美国人好像就一个号码:医疗保险号码。似乎什么事都是用这个号码的。(连用“好像”、“似乎”是因为这些还都是道听途说。)

在中国用图书馆,可麻烦了。学校图书馆还好说,大的图书馆可谓极其繁琐。办证成了必要程序。我虽然没去过美国的图书馆,但去过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自由穿行”之意。进是随便进的,只要不偷书,出也随便出,证是不需要的。但这还是不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自由穿行”。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国有公共图书馆上万家,其数量占美国总图书量的8%左右。服务涵盖几乎所有人口,藏书8亿多册,人均藏书量达到2.8本。”(引自此书,我本人对此数据有疑问。美国人口已突破4亿,对于人均藏书量的表述也不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对这个数字我很有感触。以前在看杂志时也有过文章说某欧美国家年人均读书量50本,中国0.5本。对于这个0.5,我认为农民伯伯有很大责任。我一年读的书何止20本,那传说中的9亿农民就算每年读一些农业方面的书也行啊。

这或许还和书价有关。一般一本书至少20元,有的价格就比较恐怖了。《激荡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过的《经典常谈》22.5元,可是全书只有8.9万字,不能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的就那么贵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经去世,也无需付版税,不应该卖这么贵啊。当书价太贵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是在中国农村,你听说过公共图书馆这个东西吗?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数字击倒,并且实在无话可说。)由政府拨款、免费对公众(不是“公民”、“群众”)开放,被称为全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第二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美国,从小到大,给我的印象就是,是个强国,美国人就是开放的,富有的;美国思想是自由的。因为也没有看美剧的习惯,所以剩 ……此处隐藏2012个字……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

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

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第四篇:感想——白岩松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感想

——白岩松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听了白岩松的演讲,其实这段视频我在课下就已经看过了,白岩松的某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给我最深影响的就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人在用望远镜看美国,把美国给扩大化了,认为美国这个好那个好,什么都比中国的要好;而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可是却拿反了,把中国给缩小化了”。我想美国人看到的只是中国社会中一些阴暗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但他们把中国看“低”了!

以前很多人认为中国什么都比不上美国,美国的什么都好,好的方面好,不好的方面也好,当然我也不例外。但现在的我逐渐转变了这样极其幼稚的看法。然而,我要说的是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将来还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离去,可能永远不能去美国、成为美国人。因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应该为自己能为中国人而骄傲。中国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却不该总是称赞美国而贬低自己的国家。

我虽然现在还年轻,但中国近十年的变化震撼着我。我看到了中国一直在努力让十三亿国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增加每个人的收入,提高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中国人尽着一个国家应尽的职责。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的农民能拿着国家的补贴在种粮;中国的国民在国外受到战乱的影响,中国就能调动全国的力量进行几万人的世纪大迁徙;在遥远的索马里海域的商船上,你可以看到中国海军在为你护航;在不久的将来,神秘的太空中将有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能是个中国人而自豪呢?

在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矛盾,这是个必然的结果。我不得不承认美国现在的发展水平确实比中国要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比中国还要先进得多,但是我们仍在努力,问题与矛盾会逐渐得到解决与化解,中国会越来越好,当然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愿意看到的。

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离不开美国,美国更离不开中国,希望这两个国家都能和谐发展,彼此互惠互利。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中美的面对面总要好于背对背。

李然人文法2班

第五篇: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丹东九中附小

赵丽丹

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幸福教育活动中,校领导煞费苦心地给我们全体教师每人发了一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书。我一看书名,就以为一定是一些关于怎么做才能让人幸福的理论教材,又想一定有是某位写作高手的代笔,现在名人出书不都是如此吗?随手把书带回了家,准备闲来无事翻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被书里面的一些内容打动了,原先的一些主观想法,完全彻底被否定了,于是它成了我茶余饭后的消遣。直到元宵节的一个午后,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合上书,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从这本书,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做为一位新闻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这些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难怪一些重要的场面他的身影都会出现。他的主持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白岩松在书中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独特角度,通过一件件发生在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不断探索每件事给我们的带来的思索,探索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看出了他的成长足迹,看到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底。一个北广新闻系学生的才华,他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通过笔端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是那么真实,自然,朴实。他的语言表达是那么准确,生动,让我不得不从心底里敬佩他。于是我对写作又有了一种新的感悟:不要浮夸,不要臆造,只要把内心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从书中我知道了白岩松兴趣爱好是那么广泛:足球,音乐,阅读。他正是从这些爱好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幸福,正是从对工作的热爱中找到了幸福。他在书前面的代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我很欣赏这句话,是呀,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还有“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所以物质的

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在学校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学生感到满意,家长觉得放心。在家里,为人妻为人母,尽自己的职责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获得幸福就这么简单。

2014年2月7日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全文共711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